拋丸機除塵器如果發(fā)生起火,造成的原因是什么?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楊的措施進行防范?
一、拋丸機除塵器起火原因分析?
1.濾筒式除塵器的結構特點
在拋丸機中濾筒式除塵器的結構組成包括進風管道、排風管道、框架、濾芯、反吹系統(tǒng)、卸灰系統(tǒng)、電控裝置。除塵器濾筒的常用尺寸為360*660,主要是由頂蓋、金屬框架、褶形濾料、底座4部分構成,濾筒是采用設計好長度的濾料進行折疊成褶,首尾粘合在一起成筒狀,筒狀的內外部采用金屬框架,上下方用頂蓋和底座進行固定。在濾筒的頂蓋處固定螺栓及墊圈。為便于操作和檢修,濾筒采用傾斜布置。該除塵器有較高的除塵效率,除塵效率達99.99%,排塵濃度<50mg/m3。
2.濾筒除塵器工作原理
路面拋丸機的除塵器是負壓運行,包含灰塵的氣流從除塵器上部的進風口進入箱體,箱體內的導流板使氣流向下流通然后穿過濾筒,因除塵器內氣流斷面的突然擴大,氣流中存在的一些顆粒較大的塵粒在重力和慣性力作用下沉降下來,粒度細、密度小的塵粒經過過濾進入過濾室,之后通過擴散和篩濾等效應使粉塵沉淀在濾料的表面上,凈化后的空氣穿透過濾料從而進入清潔室之后從出風口排出。粉塵越積累越多,當阻力達到恒定值時,脈沖閥打開,壓縮空氣直接流入濾筒中心,對濾筒順序性進行清灰,抖落出積累的灰塵,使除塵器恢復運行,收集的粉塵將通過閥門連續(xù)排出。設備進行維修時,需人工將檢修蓋上的手輪旋轉取下即可輕松取出濾筒。
3.濾筒式除塵器可能造成起火的原因
濾筒式除塵器在使用中除塵效果顯著,但是拋丸機在使用過程中濾筒式除塵器內部很容易起火,因而對企業(yè)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。起火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(1)鐵銹粉塵屬二級易燃固體,通常情況下燃點和引燃能量較低。鐵銹粉塵的平均粒徑處于100—150um時,燃點范圍為240—439℃,遠低于其熔化溫度。粉塵的可燃性與多種因素有關,當粒徑距離越小,表面面積越大,就越容易造成點燃。拋丸機進行拋丸時產生的粉塵極細,主要組成成分為鐵粉、鐵的氧化物及灰塵,取鐵銹粉塵用來進行點火試驗,很容易發(fā)生起火,如果在風機氣流的助燃下,燃燒速度灰更快快。同時濾筒式除塵器的濾料材料一般是采用紙質或者聚酯纖維,大部分以后者居多,而且兩種材料均為易燃品。造成燃燒的火源通常會由熾熱顆粒物、沖擊與摩擦火花、靜電火花等引起的。
(2)外部熾熱物吸入除塵器。除塵器工作時外部熾熱顆粒被吸入其中,引燃除塵器內部的鐵銹粉塵,導致濾筒被引燃起火燃燒。電焊和氣割產生的火花和火星的溫度均高達數百度,很容易引燃鐵銹粉塵。拋丸機中所使用的拋丸器葉輪轉速一般為2250f/min,拋射速度在80m/s以上,鋼丸高速撞擊鋼板時有可能會產生熾熱顆?;蚧鸹ū晃氤龎m器內引發(fā)起火。
(3)拋丸機濾筒內溫度高。導致自燃起火進入拋丸機內處理的鋼板溫度一般要控制在80℃之內,單臺拋丸機總功率一般是在幾十至幾百千瓦,其中大部分的機械能會轉化成熱能,在生產運轉過程中,系統(tǒng)的溫度會逐漸升高。同時物料轉化為粉塵,表面面積增大,提高了物質的活性,在具備一定可燃燒的狀態(tài)下,放熱速度超過其散熱能力,*(此字廣告法禁止出現)終導致燃燒稱為粉塵自然。粉塵越細小,就越容易自然。鐵銹粉塵在較高溫度的富氧狀態(tài)下,會加速氧化反應產生大量氧化熱,除塵器內有大量粉塵堆積,鐵銹粉塵達到自燃溫度時,將會產生自燃。
(4)靜電導致起火。鐵銹粉塵在高速運轉中會產生靜電。由于天然輻射、離子或電子附著等,塵粒之間或者粉塵與物體之間的產生的摩擦,通常會使塵粒帶有一定量電荷。鐵銹粉塵在管道內通過時,自身相互摩擦,塵粒與管道、設備內壁的摩擦可以產生數千伏的靜電電位,同時粉塵靜電也具有分散性和懸浮性的特點,分散性增大了摩擦面積,懸浮性會使鐵銹顆粒相互接觸但不連續(xù),從而致使靜電電位越來越高。當累積的電位增大到比粉塵間的擊穿場強時,就會產生靜電火花,就會造成起火。試驗顯示化學纖維濾料處通常是靜電產生*(此字廣告法禁止出現)集中的地方。。
(5)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拋丸機本身的除塵器設計就是不合理,而這個是沒辦法解決的,只能找廠家讓他們重新制作。
二、拋丸機濾筒起火的應對措施
1.檢修火源控制。在拋丸機內外檢修作業(yè)時,要嚴格控制火源,防止線路打火,在進行電氣焊時先要清除周圍的粉塵,當檢修作業(yè)完成后約10分鐘后才可以開機試車或生產,同時在拋丸機附近嚴禁吸煙,避免熾熱顆?;蛘呋鸹ū晃氤龎m器內。
2.進行接地保護。相關設備設施要保持良好的接地,其接地電阻要求在1—4fZ范圍之內,避免設備設施的靜電造成積累;此外增加導電性,用導體或導電物質代替高絕緣性物質,特別是采用了抗靜電的濾料。
3.定期進行清理鐵銹粉塵,防止設備中鐵銹粉塵產生沉積。熱能聚積過大,要及時清理除塵器積累的灰塵,每天都應該進行反吹卸灰。
4.提高操作檢修人員的風險危機意識,對操作、檢修人員進行理論及實踐知識的培訓。